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近年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改革为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着力完善制度体系,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有关机构发布生态文明绿皮书显示,2014年贵州生态文明指数达80.8,列全国18位;绿色生态文明指数70.3,列全国15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9%。但贵州正处于加快赶、全力转、奋力超的新时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仍十分繁重。如何以有限的环境承载力支撑更大更多经济发展,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贵州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根本在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为此,必须坚持从省情出发,始终守护好生态环境,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选准贵州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路径。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价格、法律、技术和行政等保障措施和手段,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绿色发展,切实破解发展瓶颈,着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思想保障。建设生态文明面临许多阻力,首要的是思想观念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要牢固树立注重生态效益的发展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使生态文明意识在思想上扎根、行动上自觉、工作上落实。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将生态文明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和形式,广泛开展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和科普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营造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组织保障。建设生态文明是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奋斗,必须实施统一行动、强化统筹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做到组织到位,加强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调控指导,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协调能力。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明确承担的建设组织、机构和人员,严格责任追究,构建各地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要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和规划,坚持着眼长远,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通过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工业、生态功能布局,指引各区域绿色发展。
改革保障。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完善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体系,促进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激励和引导生产要素向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流动。坚持绿色政绩观,研究制定绿色GDP核算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益、生态效益等社会投入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空间开发保护规划、自然生态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纠纷、生态环境赔偿和补偿等配套法律制度,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着力加强环境监测、监察、信息、科技、标准能力建设,构建省、县、乡(镇)三级执法监管网络,规范生态环境执法程序,强化部门执法合作,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察和考核,保证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计划与规划的有效落实。
开放保障。扩大开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与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合作,积极开展有关理论与实践、组织与管理、政策与法制等方面交流,努力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围绕生态经济、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资源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着力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有益经验,不断提升生态与环境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依法完善配套优惠政策,抓好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对象的招商引资,继续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坚持招商与选商结合起来,注意引进低能耗、低污染、高水平的项目,坚决杜绝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落地。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争取更多外国政府贷款、赠款等,多渠道利用各类外资,切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
科技人才保障。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积极发展应用环境友好科学技术,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共存的新思维,加快发展应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科技,形成资源能源消耗少、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体系,把自然开发和利用控制在生态环境自我更新的范围内。建立新型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设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基地和科研中心,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储备能力,抢占生态文明建设制高点。积极整合科技资源,围绕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链接关键技术、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废物资源化、生态安全等,开展科技强力攻关,研究开发新产业、新品种、新工艺和先进适用技术,强化生态文明的科技应用。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政策和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资金投入保障。资金不足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难题,必须处理好环保投资与生态建设、长远收益与短期收益的关系,着力构建长效投入机制,切实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格局。各级财政应发挥主导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支出重点,不断增加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支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完善有利于筹集建设资金的各项政策,加快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强金融对生态产业与环保项目的支持,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信贷的发放,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大力引导支持社会资金和各类主体以多种形式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