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将从服务体系、重点学科、人才队伍、养生保健、医药规范、医药研发、医药文化7个方面推动中医药苗侗民族医药大发展、大推进、大提升。
据了解,黔东南州将新建、改扩建凯里、三穗、台江、镇远、施秉、麻江、岑巩、丹寨、雷山等9所县级中医(民族医)医院,支持凯里、雷山、台江、剑河、黎平、从江、锦屏等苗侗民族人口较多的8个县市设立苗侗民族医院;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苗医馆、侗医馆建设,鼓励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中医药苗侗民族医药科;建立苗侗民族医药人才重点培养基地,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等人才培养,鼓励中医民族医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中医药苗侗民族医药骨干人才,到2020年覆盖所有县市;到2020年,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80%以上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50%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民族医健康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苗侗民族医药特点、相对系统完整、与苗侗民族医药发展相适应的苗侗民族医药法治体系;对获得《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件》的院内中药、民族药制剂品种,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在州内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将符合条件的院内制剂纳入新农合、医保报销目录,并积极向省级争取院内制剂在省内调剂使用,分期分批选择有特色的品种申报国家新药;建立州级苗侗民族医药文化博物馆,系统收集苗侗民族医药文物和典籍、民间医方医术、单方验方等。
(作者: 周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