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茅台60余年发展历程的观察者评论说,茅台人身上有股与众不同的“气”--在这里随便找一个员工,哪怕是制曲车间劳动强度最大的一线踩曲工人,你也能从其脸上看到自信的光泽。这种自信,源自1915年茅台酒第一次走向世界即一鸣惊人的不凡经历,也源自1951年国营以后在长达60年历程中所经历的天翻地覆的深刻变化。
“我们酿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白酒。”这种自豪感和归属感既发为声,更践于行。
茅台人身上的这股“气”,正是全世界的企业家们都期望塑造的团队氛围。茅台人爱用“茅台精神”来总结他们最为珍视的企业价值--这种源自茅台悠久历史文化而与新的时代融合形成的企业精神,包含了企业成长所必须的进取之心和远大抱负。
20世纪中叶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亚洲国家的崛起,代表着新型工业化进程对世界的影响和推动。开放、勤勉、对质量一丝不苟、对营销的精细化管理,这是诸多知名亚洲企业成功走向世界的核心武器。
在茅台过去60年的历程中,你亦可看到类似的特质:
由于国酒茅台在中国广受关注的特殊地位,即便在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这里的工人对产品的工艺和质量要求,也从未改变近乎苛刻的一丝不苟。尽管地处大山的深沟腹地,茅台也从未停止拥抱世界的理想,早在国营后的第二年,首批出口的茅台酒就到达香港,为年轻的共和国换取宝贵的外汇。
再看一段茅台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在1960年初,长达4年的时间里,酿酒师李兴发成天泡在酒库里,一只大手上,吊着十数个小酒杯,装了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茅台酒,勾兑、品尝,再勾兑、再品尝……如是反复,然后把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他通常一天要尝取五六十坛酒,最多一天要品尝上百坛。原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兼厂长邹开良回忆说,有一次,李兴发甚至在品酒的过程中吐血。
为了保持勾酒时的灵敏味觉,身为贵州人的李兴发,一直拒绝吃辣椒、醋等刺激性食物,仅就蔬菜蘸点酱油。
1964年,在保持这种几近走火入魔的状态4年以后,并无太多文化基础的李兴发终于发现了构筑今天茅台酒香味的香型密码:酱香味好,口感幽雅细腻的称为“酱香”;用窖底酒醅酿烤,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称为“窖底”;香味不及酱香型但味道醇甜协调的称为“醇甜”。
李兴发的故事,只是千万个茅台人的典型缩影,也是映射“茅台精神”的生动个例。
如果细心翻阅最新版的贵州茅台集团公司史志,通过那些细小的历史碎片回放茅台过去60年的发展历程,任何一位观察者都会对这家中国企业所发生的惊人变化给予赞叹和喝彩--
直到1956年,遵义到茅台的公路方才修通。这一年,茅台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两台前苏联产的“嘎斯”汽车。那之前,生产茅台酒的所有原料和产品都靠人背马驮或用木船在赤水河运送。
至今,季克良仍清晰记得,就在1956年,遵茅公路修通前,酿酒工人王绍彬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进京接受表彰,走出当时不通公路的茅台镇坐的居然是牛车和马车。